膳食纤维论坛爆新成果:非意志力减重技术落地,农业健康全链融合提速
2025 年 10 月 12 日,2025 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膳食纤维论坛在北京召开,这场由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生物工程学会主办的权威盛会,以 “膳食纤维与未来农业” 为主题,吸引全球顶尖专家与企业代表齐聚。论坛通过线上直播覆盖 80 余万名观众,披露的 “肠道菌群调控减重” 等突破性研究及全产业链创新实践,为国民膳食健康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作为 10 月 13 日权威媒体刚发布的最新动态,这些成果正加速重构 “吃得健康” 的科学认知与产业生态。
一、科研突破:体重管理进入 “菌群调控时代”
论坛最受瞩目的进展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赵立平团队,其提出的 “肠道核心菌群跷跷板模型” 彻底颠覆了传统减重理念。赵立平在演讲中指出,肥胖并非单纯源于 “管不住嘴”,而是肠道内基石功能群(FG)与病生功能群(PG)失衡的结果 —— 当 PG 菌群占优时,人体自动切换为 “储能模式”,即便节食也难减脂;而精准补充特定膳食纤维可重塑 FG 菌群优势,激活 “耗能模式” 实现自然减重。
“我们的临床试验给出了明确答案。” 赵立平展示的数据显示,采用膳食纤维干预的受试者,3 个月内平均减重 4.2 公斤,内脏脂肪减少量比单纯节食者高出 63%,且无需依赖意志力控制饮食。这种 “非意志力减重技术” 通过优化代谢模式,既减少糖分向脂肪转化,又避免饥饿导致的暴饮暴食,为肥胖人群提供了全新路径。
浙江省农科院王欣教授的研究则拓展了膳食纤维的功能边界。她发现新型益生元膳食纤维可通过 “肠 —X 轴” 机制发挥跨界作用:既能通过肠脑轴调节神经发育,对自闭症干预展现潜力;又能通过肠骨轴影响骨骼密度,为骨质疏松防治提供新思路。“膳食纤维已从‘肠道调节剂’升级为‘多系统调控剂’。” 王欣强调,这为功能性食品研发打开了新空间。
二、产业革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创新
作为连接农业、食品与健康的核心纽带,膳食纤维正驱动全产业链深度变革。河南泰利杰生物科技总经理郭方杰在产业分享中透露,企业通过 “定向种植 + 订单农业” 模式,培育的高纤维小米、燕麦等作物,膳食纤维含量比普通品种高出 35%—40%,已供应给想念食品、方家铺子等企业,制成的杂粮产品年销量突破 2000 万份。
精深加工领域的 “变废为宝” 技术同样亮眼。中国科学院杜昱光研究员介绍,团队通过生物提取技术,从玉米皮、豆渣等农业副产品中提炼高纯度膳食纤维,使原本废弃的原料转化为每公斤售价超 2000 元的功能性食材。河南农大谢新华副院长更展示了跨界创新成果:用聚葡萄糖基膳食纤维制成的智能食品包装薄膜,既能释放纤维延长保质期,又可安全食用,彻底解决包装污染问题。
终端产品创新已贴近日常饮食。山东惠发食品常务副总经理臧方运表示,企业推出的 “高纤维肉丸”“膳食纤维肠” 等产品,将营养融入肉制品,上市半年便占据同类市场 15% 份额。在圆桌对话中,三珍斋、永达食业等企业代表一致认为,膳食纤维正从 “添加剂” 升级为 “核心卖点”,推动食品产业向营养化转型。
三、全球共识:膳食纤维成慢性病防控关键
世界卫生组织前营养司司长 Francesco Branca 的演讲,从全球视角凸显了膳食纤维的公共卫生价值。他援引数据指出,全球每年 190 万例死亡直接归因于高钠等不良饮食,而每日摄入 25—30 克膳食纤维可使心血管疾病风险降低 27%,2 型糖尿病风险降低 21%。“这一结论已被 12 项跨国研究证实,膳食纤维应成为全球慢性病防控的基础策略。”
国际马铃薯中心总干事 Simon Heck 分享了发展中国家的实践经验:在非洲推广高纤维甘薯种植后,当地儿童腹泻发病率下降 38%,贫血率降低 29%。“膳食纤维干预不仅有效,且成本低廉,适合大规模推广。”HarvestPlus 首席执行官 Arun Baral 则呼吁加强跨国合作,针对不同地区饮食结构开发适配方案,如在亚洲推广小米、燕麦纤维,在美洲推广玉米、豆类纤维。
针对我国现状,论坛披露的数据显示,我国成年人日均膳食纤维摄入量仅 12.3 克,不足推荐量的一半。国民营养健康指导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正推动将膳食纤维知识纳入中小学健康教育课程,同时联合企业开发儿童、老年人专用膳食纤维产品,填补市场空白。
四、破局之路:打通认知与标准壁垒
尽管价值凸显,膳食纤维产业仍面临多重挑战。郭方杰在总结中坦言,技术标准不统一、消费认知不足、跨部门协同不畅是主要障碍。目前我国膳食纤维检测方法达多种,不同方法结果差异可达 20%,导致产品质量难以规范。
消费认知误区同样亟待破解。论坛调研显示,67% 的消费者认为 “膳食纤维就是粗杂粮”,忽视水果、藻类等天然来源;42% 的人担心补充纤维会导致腹胀。“这需要精准科普。”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付文阁建议,应明确膳食纤维分可溶性与不可溶性,选择合适种类可避免肠胃不适,同时通过 “3 个拳头” 等通俗口诀指导摄入 —— 每天 1 拳粗粮、1 拳深色蔬菜、1 拳水果即可达标。
专家们一致呼吁建立 “农业农村 + 卫生健康 + 市场监管” 联动机制。“农业部门管种植,卫健部门给指导,市场监管定标准,才能形成合力。”Francesco Branca 以欧盟为例,其通过多部门协同实施 “膳食纤维行动计划”,五年内居民摄入量提升 37%,为我国提供了借鉴。
这场聚焦膳食纤维的行业盛会,不仅带来了体重管理、神经调控等领域的科研突破,更勾勒出 “农业赋能健康” 的清晰蓝图。从赵立平团队的菌群调控理论,到田间的高纤维作物种植,再到货架上的创新食品,膳食纤维正以 “第七大营养素” 的身份,重塑国民饮食结构。正如论坛启动产学研项目时的宣言:“当每粒谷物都藏着健康密码,每份食品都承载营养价值,健康中国的根基便会更加坚实。” 对普通人而言,从今天起在主食中加把燕麦、多吃份青菜,便是践行科学饮食的第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