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球健康膳食:平衡人体与地球的营养新规范
2025 年 10 月 9 日,《柳叶刀》发布的 EAT-Lancet 委员会重大报告,以迄今为止最全面的科学分析揭示了一个关键命题:人类的膳食选择不仅决定自身健康,更深刻影响着地球的生存边界。这份汇聚全球营养学、环境科学等多领域顶尖专家智慧的报告,为解决 “如何在养活未来 96 亿人口的同时守护星球健康” 这一世纪难题,提供了清晰的科学路径 —— 推行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 “星球健康膳食” 模式。
当前全球食物体系正陷入 “双重危机” 的困境。报告数据显示,尽管全球粮食产量足以满足所有人的热量需求,但近 37 亿人仍无法稳定获得健康食物,同时面临清洁环境缺失或收入不足的困境。更严峻的是,食物体系贡献了全球近 30% 的温室气体排放,成为突破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五项 “星球限度” 的主要驱动因素。从热带雨林被砍伐改造为牧场,到养殖活动排放的大量甲烷,再到农业生产导致的淡水消耗与养分污染,食物生产的每一环都在透支地球的生态韧性,而这种透支最终又通过气候变化、粮食减产等方式反作用于人类健康。
“星球健康膳食” 的提出,正是为了打破这种恶性循环。与传统膳食指南不同,这一模式首次将人体健康与 planetary sustainability(星球可持续性)纳入统一框架,强调 “灵活植物性膳食” 的核心原则:既保证营养充足,又降低环境足迹。报告明确了具体的食物摄入标准:每日需摄入全谷物 150 克(约 3-4 份)、蔬菜水果 500 克(至少 5 份)、坚果 25 克(1 份)及豆类 75 克(1 份),同时搭配适量动物性食物 —— 红肉每周不超过 200 克,家禽肉每周不超过 400 克,鱼肉每周可至 700 克,蛋类每周 3-4 枚,乳制品每日不超过 500 克。这种结构通过严格限制添加糖、饱和脂肪与盐的摄入,构建起攻防兼备的营养体系。
遵循这一膳食模式,能为人体健康带来显著益处。最新研究证实,与当前普遍的饮食结构相比,星球健康膳食可使过早死亡风险降低 27%,全球每年有望减少约 1500 万例与膳食相关的过早死亡。其健康价值源于精准的营养配比:全谷物与豆类提供的膳食纤维能延缓血糖上升,降低 2 型糖尿病风险;蔬菜水果中的维生素与植物化学物可增强免疫力,减少心血管疾病与某些癌症的发生概率;适量鱼肉含有的 n-3 不饱和脂肪酸,对神经功能维护至关重要。值得关注的是,该模式虽强调减少红肉摄入,但通过植物蛋白与动物蛋白的科学搭配,能充分满足人体对蛋白质、铁、钙及维生素 B12 的需求,无需担心营养缺口。
在环境效益层面,星球健康膳食的潜力同样惊人。报告测算,若全球普及这一模式,食物相关碳排放量可较 2020 年减少 15% 以上;若配合食物损失与浪费减半、推广再生农业等措施,减排幅度将提升至 20% 以上。这是因为植物性食物的生产过程消耗的土地、水资源远低于红肉等资源密集型食物 —— 生产 1 公斤牛肉所需的水资源,是生产 1 公斤豆类的近 10 倍,碳排放更是高达 20 倍以上。通过膳食结构转型缓解畜牧业压力,已成为遏制气候变化的重要路径。
更具突破性的是,报告将 “社会公平” 纳入食物体系转型的核心考量。委员会联合主席 Shakuntala Haraksingh Thilsted 指出,健康膳食是人的基石,推动变革必须保障健康食物的公平可及,改善农业劳动者的劳动条件,并建立包容性治理机制。这意味着星球健康膳食不是 “精英饮食”,而是需要通过政策引导、市场调节与技术支持,让不同收入群体、不同地区居民都能负担并获得符合标准的食物。例如在饮食文化丰富的中国,可将杂粮粥、豆腐、清蒸鱼等传统饮食元素融入该模式,既保留文化特色,又实现营养升级。
对于普通公众而言,践行星球健康膳食无需追求 “一刀切” 的标准,而可从细节逐步调整。早餐用燕麦片替代精制面包,午餐增加一份焯水绿叶菜,晚餐将部分猪肉替换为豆制品或鱼肉,这些微小改变累积起来,既能改善自身营养状况,也能为地球减负。报告特别强调,该模式尊重个人偏好与文化差异,在核心原则不变的前提下,可根据地域食物资源进行灵活调整 —— 草原地区可适当增加乳制品比例,沿海地区可侧重优质鱼类摄入,山区则可依托杂粮与坚果构建特色饮食结构。
从个体餐盘到全球生态,膳食选择从来都是连接个人健康与星球命运的纽带。《柳叶刀》的这份报告不仅提供了科学的饮食指南,更传递了一种新的生存理念:健康的膳食模式必然是可持续的,而可持续的食物体系也终将回馈人类健康。在人口增长与环境压力并存的当下,星球健康膳食为我们指出了一条兼顾当下与未来的可行之路,而每一个人的餐桌选择,都将成为推动这场变革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