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医学》最新研究:食品加工程度,比营养标签更关键的健康密码
当超市货架上的 “高纤维” 早餐麦片、“低脂” 即食餐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家庭购物篮中,人们往往以为读懂了营养标签就掌握了健康饮食的关键。但 2025 年 8 月 4 日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自然・医学》的一项随机对照试验,却揭示了一个被忽视的重要事实:在营养素达标的前提下,食品加工程度本身就是影响健康的独立关键因素。这项由英国伦敦大学学院肥胖研究中心主导的研究,为全球 30 亿超重或肥胖人群的饮食选择提供了全新指引。
此次名为 UPDATE 的研究采用严谨的单中心、交叉随机对照设计,堪称该领域的突破性探索。研究团队招募了 55 名符合特定条件的成年人 —— 他们日常饮食中超加工食品占比超过 50%,且体重指数处于 25-40 之间(超重或肥胖范围)。在为期 16 周的试验中,参与者被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接受为期 8 周的超加工食品(UPF)饮食和最小加工食品(MPF)饮食,随后交换饮食模式。值得注意的是,两种饮食均严格遵循英国《Eatwell Guide》的营养推荐标准,在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核心营养素构成上保持一致,唯一的变量便是食品加工程度。
试验结果呈现出令人深思的差异。尽管两种饮食模式均能带来体重下降,但最小加工食品组的减重效果显著更优:平均减重幅度达 2.06%,而超加工食品组仅为 1.05%,统计学差异显著(P=0.024)。进一步分析身体组成发现,这种差异背后藏着更关键的健康区别 —— 最小加工食品组减少的主要是体脂质量和内脏脂肪,体脂百分比也明显降低;而超加工食品组的体重下降并未伴随同等程度的脂肪减少,更多是水分等非脂肪成分的变化。
在代谢健康与食欲调节层面,两组的差距同样清晰。最小加工食品组在降低甘油三酯水平上表现突出,这一指标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密切相关;同时,该组参与者对高盐高脂食品的渴望明显减弱,食欲控制能力显著提升。反观超加工食品组,尽管在空腹血糖、低密度胆固醇等指标上出现小幅改善,但参与者报告的胃肠不适(如便秘、胃胀)和疲劳症状发生率更高,显示出身体对这类食品的 “隐性排斥”。
“即便营养标签完全达标,超加工食品的健康价值仍无法与天然食材媲美。” 研究通讯作者 Samuel J. Dicken 指出,这种差异源于超加工食品的固有特性。这类食品通常由提取成分、添加剂和工业配料构成,虽可通过强化手段满足营养指标,但往往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且经过工业化调味设计,更容易诱发过量摄食。相比之下,最小加工食品以新鲜食材手工烹饪为主,保留了食物的天然结构和风味,更符合人体的生理需求。
该研究的重大意义在于,它首次在国家膳食指南框架下,通过控制变量法证实了食品加工程度的独立健康效应。在此之前,包括英美在内的许多国家的膳食指南主要聚焦于营养素和食品类别,并未将加工程度纳入核心考量。而现实中,超加工食品已占据发达国家居民能量摄入的一半以上,这种饮食结构被认为是全球肥胖和慢性病高发的重要诱因。研究团队因此呼吁,未来的饮食政策与指南应将 “加工程度” 纳入核心指标,推动食品环境向更健康的方向转型。
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这项研究提供了极具实操性的饮食指引。在选购食品时,除了关注营养成分表,更应留意食品的加工程度 —— 尽量选择以新鲜蔬果、全谷物、瘦肉、鱼虾等天然食材为主的饮食模式,减少对包装即食餐、工业面包、调味麦片等超加工食品的依赖。即便选择预包装食品,也可通过配料表进行判断:配料表中天然食材排在越靠前、添加剂种类越少的产品,通常加工程度越低。
从公共健康视角看,这项研究为破解 “营养建议难以落地” 的困境提供了新思路。以往仅依赖营养标签教育的干预方式效果有限,而通过政策引导食品产业减少超加工产品供给、增加天然食材制品的可及性,或许能从根本上改善国民饮食结构。正如研究者强调的,健康饮食不仅是个人选择,更是需要系统性食品环境支撑的公共议题。
随着现代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人们与食物的天然形态渐行渐远。《自然・医学》的这项研究犹如一面镜子,让我们重新审视饮食的本质 —— 真正的健康密码,或许就藏在食物最本真的状态里。在营养达标之外,回归天然、减少加工,或许正是通往健康的更优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