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修订工作正式启动
2025 年 9 月 26 日,在北京召开的第十七届全国营养科学大会上,一项关乎全民饮食健康的重要举措引发行业热议 —— 中国营养学会正式启动《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修订工作。这一动态与同期发布的多项膳食研究成果相结合,不仅回应了国民对健康饮食的新需求,更标志着我国膳食营养指导体系进入精准化、科学化升级阶段。从临床研究验证的饮食方案到指南修订的核心方向,最新权威信息为公众餐桌提供了更具操作性的健康指引。
此次指南修订的背景,源于国民健康需求的深刻变化。国家卫生健康委数据显示,我国成人超重肥胖率已达 51.2%,若不加以干预,2030 年将突破 70%。与此同时,高血压、高血脂等慢性病呈现年轻化趋势,饮食结构失衡成为关键诱因。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杨月欣在大会上强调,新指南将结合最新流行病学数据与营养科学进展,针对体重管理、慢性病防控等核心问题给出更精准的指导,推动 “合理膳食” 从口号落地为日常习惯。大会设置的 40 余场专题论坛中,“食物与营养”“食养食疗”“人群全生命周期营养” 等议题的讨论成果,将为指南修订提供重要支撑。
近期一项临床研究为膳食干预提供了实证依据。2025 年 2 月,天津医科大学团队在《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发表的研究显示,一种名为 “降低心血管代谢疾病风险饮食模式(RCMDR)” 的方案,能有效改善血脂异常人群的健康指标。该研究选取 100 名 35~45 岁血脂异常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仅在晚餐及休息日采用 RCMDR 饮食,对照组保持常规饮食。3 个月后数据显示,实验组心血管代谢风险评分显著下降,收缩压平均降低 4.2mmHg,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分别下降 8.3% 和 10.1%,同时腹部肥胖和循环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均有改善。这一研究证实,无需彻底颠覆饮食习惯,通过关键餐次的膳食优化即可实现健康收益。
RCMDR 饮食模式的核心原则,与大会披露的指南修订方向高度契合,其关键要点可概括为 “四增三减”。“四增” 即增加全谷物、蔬菜水果、豆类坚果及优质脂肪摄入:全谷物每日建议摄入 50~150 克,可与精米白面搭配食用,如小米粥、糙米饭等,其富含的膳食纤维能促进胆固醇代谢;蔬菜水果需保证每日 300~500 克蔬菜(深色蔬菜占比超 50%)和 200~350 克水果,每周种类累计不少于 10 种,且二者不可相互替代 —— 蔬菜的膳食纤维含量更高,水果的维生素 C 则更易吸收;大豆及豆制品每日摄入 25 克(约相当于 250 毫升豆浆或 1 块豆腐),坚果每周 50~70 克,可为身体补充优质植物蛋白与不饱和脂肪酸。
“三减” 则针对高风险饮食因素:减少红肉与加工肉摄入,每日畜肉不超过 75 克且优先选择瘦肉,避免加工肉制品中的添加剂与饱和脂肪危害;减少烹调用油,每日控制在 20~25 克,优先选用山茶油、亚麻籽油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油品;减少添加糖摄入,避免高糖食品引发的胰岛素抵抗与血脂代谢紊乱。值得注意的是,研究特别澄清了 “鸡蛋与胆固醇” 的认知误区 —— 每日食用 1 枚完整鸡蛋(含蛋黄)不会升高血脂,反而有助于提升 “好胆固醇” 水平,降低慢性病风险。
对于特殊人群的膳食需求,最新研究与指南修订方向均给出明确指引。针对减重人群,中国营养学会副理事长于康强调,能量负平衡是核心原则,但需避免极端节食,应在控制总热量的同时保证食物多样性,每日摄入食物种类需达 12 种以上,每周 25 种以上。这一观点否定了 “用营养补充剂替代正餐” 的做法 —— 专家指出,天然食物中的营养素更易被人体吸收,且能提供补充剂无法涵盖的生物活性物质,长期依赖补充剂可能导致营养失衡风险。而儿童、孕妇、老年人等群体,除延续 “增加水产品摄入” 的建议(每周 300~500 克,优先选择三文鱼、海带等富含 DHA、碘的品种)外,新指南还将细化不同年龄段的钙、铁、叶酸等微量元素摄入标准。
在膳食实践层面,最新权威信息更强调 “可行性” 与 “持续性”。对于胃肠功能较弱的老年人,建议从少量全谷物开始逐步增加,避免膳食纤维摄入过快引发腹胀;水产品优先选择清蒸、焖炖等烹饪方式,冷冻储存不超过 1 个月,干制产品需关注盐含量标签;家庭饮食可采用 “三餐分调” 策略:早餐加一份水果与全谷物主食,午餐搭配深色蔬菜与豆制品,晚餐以清蒸鱼或瘦肉配杂粮粥为主,轻松实现营养升级。
从临床研究的实证突破到膳食指南的修订启动,2025 年下半年的膳食营养领域动态,勾勒出 “科学有据、落地可行” 的健康饮食新蓝图。无论是 RCMDR 模式的精准干预,还是指南修订对全人群的覆盖,核心逻辑均指向 “通过饮食结构优化防控疾病”。随着这些最新成果的普及,公众将获得更清晰的饮食指引,在日常三餐中积累健康资本,为健康中国建设筑牢膳食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