膳食营养新发现:鸡蛋、辣食与进食时间对健康的有益影响
在健康中国战略推进背景下,膳食营养研究持续为大众饮食提供科学指引。2025 年 8 月,大连理工大学附属中心医院营养科主任王兴国对近期 28 项重要饮食营养研究的解读,揭示了鸡蛋食用、辛辣饮食、食物加工方式等日常饮食行为与健康的全新关联,为公众优化膳食结构提供了权威参考。
鸡蛋:每天 2 个反而护血管,饱和脂肪才是 “元凶”
长期以来,“鸡蛋胆固醇高,吃多伤血管” 的说法让许多人对鸡蛋望而却步。但澳大利亚南澳大学发表于《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的随机对照研究,彻底颠覆了这一认知。该研究纳入 61 名健康成年人,设置三种等热量饮食方案持续 5 周:高胆固醇(600mg / 天)低饱和脂肪(6%)饮食(含每天 2 个鸡蛋)、低胆固醇(300mg / 天)高饱和脂肪(12%)饮食(不含鸡蛋),以及高胆固醇高饱和脂肪的对照饮食(每周仅 1 个鸡蛋)。
结果显示,每天吃 2 个鸡蛋的饮食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坏胆固醇”)水平显著降低,总胆固醇和非 HDL 胆固醇也同步下降,而不含鸡蛋的高饱和脂肪组则未出现这一效果。更关键的发现是,饱和脂肪摄入与 “坏胆固醇” 水平呈显著正相关,而膳食胆固醇对其并无影响。这意味着,控制 “坏胆固醇” 的核心在于减少饱和脂肪摄入,而非限制鸡蛋等天然高胆固醇食物。对于健康人群而言,鸡蛋作为低饱和脂肪、高蛋白的营养载体,每天食用 2 个不仅安全,更能为身体补充优质蛋白、维生素 A、维生素 D 等营养素。
辣食:每周 3-5 次延缓衰老,女性效果更显著
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发表于《Nutrition Journal》的研究,则为爱吃辣的人群带来了好消息。基于中国多民族队列的 7874 名 30-80 岁成年人数据显示,食用辛辣食物能有效延缓生物衰老,尤其对代谢和肾脏衰老的改善最为明显。
研究发现,与不吃辣的人群相比,辛辣食物消费者的综合生物年龄加速程度显著降低,其中每周吃辣 3-5 次时效果达到峰值,超过这个频率后效果反而减弱。数据显示,保持这一频率的人群肾脏年龄比不吃辣者年轻近 2 岁。更有趣的是,女性吃辣的抗老效果比男性更突出,且当辛辣饮食与高质量膳食结合时,抗老作用会进一步增强。
研究者指出,辣椒中的辣椒素可激活 TRPV1 受体,通过改善血管内皮功能、调节糖脂代谢、抗炎抗氧化等机制发挥作用,同时还能调节肠道菌群平衡。这提示日常饮食中适量加入辣椒、花椒等辛辣调料,不仅能提升风味,更能为健康加分。
食物加工:破壁机破坏营养,完整细胞更稳血糖
《自然》子刊《Nature Metabolism》的一项人体试验,则揭露了食物加工方式对血糖的隐秘影响。研究将鹰嘴豆分别加工为 “完整细胞簇”“分离完整细胞” 和 “破碎细胞” 三种状态,让 10 名健康人食用后监测代谢指标。
结果令人意外:“破碎细胞”(如破壁机打磨)的鹰嘴豆餐,血糖峰值比 “完整细胞簇” 高出 190%,胰岛素峰值高出 65%;从血糖和胰岛素的曲线下面积来看,破碎细胞组分别比完整细胞簇组高 148% 和 74%。这颠覆了 “豆类均为低血糖指数食物” 的固有认知,证实破坏植物细胞结构会显著增加淀粉的生物可及性,导致餐后血糖快速升高。
同时,完整细胞结构的食物能通过调节肠道代谢物,延长饱腹感信号传导,更有利于体重和血糖控制。这提示日常食用豆类、谷物等食物时,应尽量保留其完整细胞结构,如整粒煮豆、蒸杂粮饭,避免过度打磨加工。
饮食细节:饮品选择与进食时间的健康影响
除了食物本身,饮品选择和进食时间的研究同样具指导意义。中南大学发表于《Nutrition Journal》的研究分析 8894 名成年人 15.5 年随访数据发现,增加咖啡、茶、低脂牛奶等健康饮品摄入,可使全因死亡风险降低 21%,心血管死亡风险降低 25%;而酒精、含糖饮料、人工甜味饮料则与肥胖、糖尿病风险增加相关。
《柳叶刀》子刊《eBioMedicine》的双胞胎对照研究还发现,进食时间与代谢健康密切相关。研究用 “热量中点的昼夜节律时间”(每天摄入总热量一半的时间点)衡量进食模式,结果显示该时间点越晚,胰岛素敏感性越差,空腹胰岛素水平越高,且体质指数和腰围也随之增加。这意味着,晚餐过晚或夜间加餐,可能打乱生物钟,影响血糖调节和体重管理。
这些最新研究共同指向一个核心:健康膳食不仅关乎 “吃什么”,更关乎 “怎么吃”“何时吃”。从每天 2 个鸡蛋的安全摄入,到每周 3-5 次的辛辣饮食,从保留食物完整结构到避免深夜进食,科学饮食的关键在于遵循身体规律,结合自身情况优化饮食细节。将这些研究发现融入日常膳食,便能以简单易行的方式为健康保驾护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