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EAT— 柳叶刀委员会报告》发布
近日发布的《2025 EAT— 柳叶刀委员会报告》(以下简称《报告》),通过迄今为止最全面的全球食物体系科学分析,首次系统性地论证了 “地球健康饮食” 模式的双重价值 —— 它既能将全球过早死亡风险降低 27%,每年避免约 1500 万例早死,又能有效遏制温室气体排放、水资源消耗等生态危机,为《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25-2030 年)》中 “统筹食物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 的目标提供了可落地的行动框架。
危机双重奏:失衡的食物体系正在透支健康与星球
《报告》用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揭示了当前全球食物体系面临的 “健康 - 环境” 双重困境。在人类健康层面,尽管全球粮食总产量足以满足所有人的热量需求,但仍有近 37 亿人无法稳定获得健康膳食,与此同时,因营养过剩导致的肥胖、2 型糖尿病等慢性病正以 “海啸级” 速度蔓延。我国的情况同样严峻,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我国成年居民超重肥胖率已突破 50%,而部分偏远地区儿童仍面临蛋白质、维生素 A 缺乏的问题,这种 “营养过剩与不足并存” 的矛盾,正是《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25-2030 年)》开篇即点明的核心挑战。
在地球生态层面,食物体系已成为全球环境恶化的 “主要推手”。《报告》指出,其贡献了全球近 30% 的温室气体排放,是导致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土地利用变化、淡水消耗与养分污染等多项 “星球限度” 被突破的关键因素。以畜牧业为例,生产 1 公斤牛肉需要消耗 1.5 万升水,并排放 27 公斤二氧化碳当量的温室气体,而全球近 40% 的耕地都用于种植饲料作物,这直接挤压了天然植被与粮食作物的生存空间。
破局之道:“地球健康饮食” 的四大核心与灵活框架
面对双重危机,《报告》在 2019 年版本基础上优化提出的新版 “地球健康饮食” 模式,并非一个刻板的限制性方案,而是一个兼具科学性与文化适应性的灵活框架。它的核心是实现 “人类健康” 与 “地球健康” 的共赢,具体表现为四大特征:保证适宜总能量摄入;以全食或最低度加工的植物性食物为主;脂肪以不饱和脂肪为主,不含反式脂肪;仅含少量添加糖与盐。
为了让这一模式更易理解和操作,《报告》设计了直观的 “健康餐盘” 模型:餐盘约一半为蔬菜水果,全谷物占四分之一,其余部分则分配给蛋白质来源等食物。华中科技大学潘安教授将其解读为三个关键原则,这与我国膳食指南的核心思想高度契合:
第一,植物为主,多样搭配。 这并非提倡 “素食”,而是强调 “以植物为主的多样化饮食”。《报告》建议,成年人每日应至少摄入 500 克蔬菜水果,并将全谷物、豆类、坚果作为膳食基础。例如,早餐可用燕麦粥搭配坚果和香蕉,午餐以藜麦饭、豆腐和多种蔬菜为主,晚餐则选择杂豆汤和全麦面包。这种搭配不仅能提供充足的膳食纤维(可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和植物化学物(具有抗氧化作用),更能显著减少对高碳排放动物性食品的依赖。
第二,动物食品,适量为宜。 这是新版报告最具突破性的调整之一,旨在纠正此前 “完全排斥红肉” 的误解。《报告》明确给出量化标准:红肉(猪牛羊肉)推荐量为每周约 1 份(约 200 克),而禽肉和鱼类的推荐量则相对更高。这一建议充分考虑了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例如我国部分少数民族和游牧地区对肉类的传统需求,体现了极强的灵活性。潘安教授解释:“关键在于‘适量’和‘优质’,选择禽肉、鱼肉等低碳排放的动物蛋白,比大量食用红肉更符合‘双健康’目标。”
第三,严控 “三害”,守护底线。 对添加糖、饱和脂肪与钠盐的严格限制,是 “地球健康饮食” 的硬性底线。《报告》建议,成人每日添加糖摄入量不超过 25 克,食盐摄入量不超过 5 克,这与《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25-2030 年)》提出的 “到 2030 年人均每日食盐和添加糖摄入量分别不超过 5 克和 25 克” 的目标完全一致。《报告》特别指出,含糖饮料是添加糖的最大来源,应尽量用白开水、茶水替代;烹饪时则应多采用蒸、煮、炖等方式,减少油炸和高油高盐调味。
“地球健康饮食” 并非遥远的国际概念,而是正在我国逐步落地的现实实践,其与《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25-2030 年)》的衔接,形成了 “顶层设计 - 科学支撑 - 全民实践” 的完整链条。
在政策与产业层面,“营养导向” 和 “绿色发展” 已成为核心指挥棒。《纲要》明确提出,要 “把营养和健康需求贯穿到食物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和食品研发等全过程”,并 “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在生产端,农业农村部正大力推进 “营养型农业”,鼓励种植全谷物、豆类、优质果蔬等,并研发高产优质大豆新品种以提升植物蛋白供给。在加工端,企业被引导进行 “营养化改造”,例如优化乳制品结构、开发发酵型豆制品和低升糖食品,减少加工过程中的营养流失和添加剂使用。这些举措,正是为了从源头保障 “地球健康饮食” 的食材供给。
在社会与家庭层面,一场 “餐盘里的革命” 正在悄然发生。越来越多的餐饮企业开始推出 “低碳套餐”,例如某连锁餐厅的 “全谷物 + 蔬菜 + 鱼虾” 组合套餐,上线三个月销量即突破百万份。在家庭厨房,“每周两天无肉日”“多吃素、少吃肉” 的理念被更多人接受。为了帮助公众实践,营养专家结合我国饮食文化特点,给出了极具操作性的建议:
采购时:采用 “植物性食物为主,动物性食物为辅” 的清单模式,每周采购全谷物(燕麦、糙米)、豆类(红豆、鹰嘴豆)、应季蔬果、少量禽鱼和一份红肉。
烹饪时:活用 “substitution” 法则,用豆腐替代部分猪肉做饺子馅,用空气炸锅替代油炸,用天然香料(葱、姜、蒜、柠檬汁)替代部分盐和糖。
储存时:利用保鲜盒分装食材,减少浪费 ——《报告》指出,全球约 1/3 的食物被浪费,其产生的碳排放占总量的 8%,减少食物浪费本身就是最直接的 “低碳饮食” 行动。
“地球健康饮食” 的推广,本质上是一场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和个人共同参与的 “餐桌共治”。《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25-2030 年)》提出的 “坚持多方参与” 原则,与《报告》的全球倡议不谋而合。
从国际视角看,不同国家和地区需要在科学共识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文化与资源禀赋进行调整。例如,沿海国家可侧重发展水产品,而内陆国家则可强化豆类和禽肉生产,形成优势互补的全球食物体系。
从国内推进看,未来的重点在于 “精准施策” 与 “科普赋能”。一方面,针对农村和边远地区居民,需通过 “营养厨房”“学生营养餐” 等项目,将健康、低碳的饮食模式送到基层;另一方面,针对孕产妇、儿童、老年人等特殊人群,需如《纲要》要求的那样,“加快开发特殊膳食用食品”,提供个性化的 “地球健康饮食” 方案。同时,还需加强营养科普的精准性,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的案例,让公众理解 “吃什么、怎么吃” 不仅关乎自己的健康,更关乎子孙后代的星球家园。
《2025 EAT— 柳叶刀委员会报告》的发布,让我们清晰地认识到:饮食从来不是孤立的个人行为,而是连接个体健康与地球命运的关键纽带。当我们选择一碗糙米饭而非白米饭,一份清蒸鱼而非红烧排骨,一颗苹果而非一瓶含糖饮料时,我们不仅是在为自己的健康投票,更是在为一个更可持续的未来助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