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轻健康节暨第二届营养食疗健康论坛成功在北京举办
“当超重肥胖率突破 50%,营养相关慢性病已成为全民健康的主要挑战。”10 月 19 日,在北京举行的 “长轻健康节暨第二届营养食疗健康论坛” 上,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研究所原所长丁钢强的发言直指当前国民营养核心痛点。这场汇聚学界、业界与政策层面的权威对话,以东南大学最新科研成果为支撑,明确了 “营养食疗为慢病防治前端防线” 的核心共识,为《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25—2030 年)》落地提供了实践路径。
科研实证:行星健康饮食的 “双重防护力”
论坛现场发布的一项重磅研究,为营养食疗的科学性提供了关键佐证。东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孙桂菊教授团队基于美国 NHANES、英国生物银行两大队列共 16.8 万余人的数据分析,并结合 37 篇文献的荟萃研究发现,坚持行星健康饮食(PHD) 可显著降低慢性病风险与死亡率。该饮食模式以 “高植物性食物、低动物性食物、控加工食品” 为核心,具体包括全谷物、豆类、蔬果、坚果等占比提升,红肉、精制糖、反式脂肪摄入受限。
数据显示,与依从性最低组相比,高 PHD 饮食者的全因死亡率降低 21%,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降低 17%,糖尿病发病风险降低 26%—— 其中肺癌风险降幅高达 32%,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更是下降 61%。“这种关联呈现明确的线性关系,吃得越符合标准,健康获益越显著。” 孙桂菊教授指出,该模式同时兼顾人类健康与生态可持续性,与我国 “绿色低碳” 的膳食指导方向高度契合。
这一发现与临床实践形成呼应。大连理工大学附属中心医院营养科主任王兴国分享的案例显示,对 200 名 2 型糖尿病患者实施 6 个月行星健康饮食干预后,72% 的患者实现血糖达标,胰岛素用量平均减少 30%,且未出现营养不良风险。
现实挑战:从 “吃得饱” 到 “吃得对” 的转型阵痛
论坛数据揭示,我国正处于膳食结构转型的关键期:一方面,居民蛋白质、钙等营养素摄入量较十年前提升 20%,健康监测意识显著增强;另一方面,成年居民超重肥胖率已突破 50%,6-17 岁儿童青少年肥胖率近 20%,高血压、高血脂等慢性病呈现 “年轻化”“农村化” 双重趋势。
“最大的矛盾在于营养认知与行为的脱节。” 丁钢强举例,超过 60% 的受访者知道 “高油盐糖有害”,但实际日均食盐摄入量仍达 9.3 克,远超《纲要》推荐的 5 克上限;仅 30% 的慢性病患者接受过专业营养指导,多数人依赖 “偏方食疗” 或盲目忌口。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所长王凤忠补充道,乡村地区已出现 “营养过剩与不足并存” 的怪象:儿童因偏爱零食导致肥胖,老年人则因膳食单一缺乏优质蛋白,这种失衡加剧了慢病防控难度。
原卫生部老年医学研究所所长高芳堃进一步指出,慢病防治存在 “重治疗轻预防” 的误区:“当患者出现并发症才就医,医疗成本会增加 5-10 倍;而通过营养食疗提前干预,可使慢病发生风险降低 40% 以上。” 这种 “治未病” 的价值,正是营养干预被全球视为慢病防治核心策略的关键原因。
破局路径:“食疗 + 医疗” 的协同防治体系
针对转型期痛点,论坛提出构建 “政府引导、学界支撑、机构参与、全民实践” 的营养食疗体系,具体涵盖三大维度:
精准干预方案个性化 是核心突破点。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副主任王友发强调,营养干预需告别 “一刀切”:糖尿病患者应采用 “低 GI 全谷物 + 优质蛋白” 组合,每日膳食纤维摄入不低于 30 克;高血压人群需严格控盐,同时增加富含钾的香蕉、菠菜等食物;老年人则要侧重 “高蛋白 + 钙” 补充,每日蛋白质摄入量提升至每公斤 1.2 克,预防肌肉衰减。孙桂菊团队研发的 “PHD 评分工具” 已实现个性化适配,通过 24 小时饮食回顾数据生成定制食谱,在南京社区试点中使居民慢病知晓率提升 45%。
“食疗 + 医疗” 双向融合 正在加速落地。王兴国透露,北京、上海等地部分医院已设立 “临床营养科门诊”,将 “饮食处方” 纳入慢病诊疗流程:冠心病患者出院时会收到包含 “每周 3 次深海鱼、每日 25 克坚果” 的食疗方案,术后康复周期平均缩短 12%。同时,社会机构正成为重要补充力量,健康管理公司推出的 “食疗训练营” 通过营养师一对一指导,使参与者 3 个月内平均减重 6.2 公斤,血糖达标率提升 38%。
全民食育教育常态化 是长远保障。丁钢强建议,将营养知识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通过 “校园食育课” 培养健康饮食习惯;社区定期开展 “食疗科普进家庭” 活动,针对老年人、孕产妇等群体开发通俗手册。政策层面,《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25—2030 年)》已明确提出 “持续开展减油增豆加奶宣传”,要求食堂、餐饮企业提供 “少盐少油少糖” 餐品,从供给侧引导消费选择。
未来方向:从个体实践到社会共治
“营养食疗不是个人选择,而是社会系统工程。” 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驻华代表赵兵在论坛视频致辞中表示,这与日前启动的 “吃动平衡・健康生活” 行动形成呼应 —— 该行动通过企业供应链优势,将健康食材与乡村儿童营养改善结合,正是社会力量参与的典型实践。
孙桂菊教授指出,未来需推动三大创新:一是技术创新,利用 AI 开发智能营养评估工具,实现 “手机扫码知营养”;二是产品创新,鼓励企业研发适合不同人群的 “食疗食品”,如老年高钙全谷物粉、儿童低糖营养棒;三是模式创新,建立 “医院 - 社区 - 家庭” 三级营养服务网络,确保干预方案落地见效。
从实验室的科研数据到餐桌的饮食实践,营养食疗正从 “边缘辅助” 走向慢病防治的 “核心战场”。正如丁钢强在论坛总结中所言:“当‘食物即药物’成为全民共识,当科学饮食成为生活常态,我们就能真正筑牢抵御慢病的第一道防线,为健康中国奠定坚实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