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CMDR 膳食模式:3 个月降血压血脂,中国人的 “护心饮食” 新方案
在我国,每 4 个成年人中就可能有 1 人受心血管代谢问题困扰,高血压、高血脂等指标异常已成为威胁国民健康的 “隐形杀手”。而饮食,作为唯一可自主调控的关键因素,始终是预防这类疾病的核心突破口。2025 年 2 月,《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发表的一项中国团队研究带来了重磅消息:天津医科大学团队设计的RCMDR 膳食模式,仅需坚持 3 个月,就能让受试者的血压、血脂实现 “双降”,其效果甚至优于常规膳食指南指导的饮食方案。这种植根于中国饮食文化的 “护心饮食”,究竟藏着怎样的健康密码?
一、权威研究实证:12 周见证指标改善
这项针对中国人群的干预试验,精准聚焦 35-45 岁的 “心血管代谢高危后备军”—— 这些受试者常住天津,血脂处于临界升高状态,且未接受过调脂治疗,属于动脉粥样硬化低 / 中危人群。研究将 100 名受试者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采用 RCMDR 膳食模式,每周 5 个工作日由研究团队提供标准早餐和午餐,休息日则给出详细饮食建议;对照组则仅依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接受常规饮食指导,并记录饮食情况。
12 周后的数据对比令人惊喜:RCMDR 干预组的收缩压、舒张压均明显下降,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及被称为 “坏胆固醇” 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同步降低,腰围和体重也显著缩减,尤其是对心血管健康威胁极大的内脏脂肪,减少效果更为突出。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些改善幅度均超过了对照组 —— 这意味着,基于中国饮食特点优化的 RCMDR 模式,比通用膳食指南更贴合国人的代谢需求。
二、拆解 RCMDR 方案:4 个核心饮食原则
RCMDR 膳食模式并非复杂的 “小众饮食法”,而是在米饭、蔬菜、豆制品等日常食材的基础上,通过科学配比实现 “食养护心”。其核心逻辑可概括为 “增、减、换、配” 四大原则,普通人在家就能轻松践行。
1. 增:全谷物与深色蔬菜占半壁江山
RCMDR 模式明确要求,每日主食中全谷物需占 50%,摄入量控制在 90-150 克。这里的全谷物包括糙米、燕麦、藜麦等,它们保留了麸皮、胚芽等完整结构,膳食纤维含量是精白米的 2-3 倍 —— 每 100 克黑燕麦的膳食纤维约 10 克,而精制大米仅 0.6 克。这些纤维能在肠道内延缓葡萄糖吸收,避免餐后血糖骤升,还能结合胆汁酸促进胆固醇排出,从源头调节血脂。同时,全谷物中的镁元素是胰岛素信号传导的 “关键助手”,能改善胰岛素抵抗,对代谢调节至关重要。
蔬菜方面,每日摄入量需达 350-550 克,且深色蔬菜(如菠菜、西兰花、紫甘蓝等)占比必须超过 50%。深色蔬菜中的可溶性膳食纤维能加速胆固醇排泄,其含有的抗氧化成分还能抑制 “坏胆固醇” 氧化,减少血管内皮损伤,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程。
2. 换:用大豆蛋白替代部分动物蛋白
“少吃肉” 不等于 “不吃蛋白”,RCMDR 模式给出了更优解 —— 每日摄入 30-40 克大豆或其制品(如豆腐、豆浆等),用植物蛋白替代部分动物蛋白。大豆蛋白不仅能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其特有的大豆异黄酮还能与肠道胆固醇结合,抑制吸收效率。研究证实,保留异黄酮的豆制品,调节血脂的效果比去除异黄酮的制品更显著,二者存在 “协同增效” 作用。
更令人欣慰的是,该研究发现,食用大豆及豆制品不会导致血清尿酸升高,反而可能使其略有下降,这意味着高尿酸血症或痛风人群也能安全食用,无需因 “忌口” 错失优质蛋白。需注意的是,应选择凉拌、蒸煮的非油炸豆制品,避免额外摄入油脂。
3. 减:严格控制红肉与加工肉
RCMDR 模式对肉类的限制十分明确:红肉(猪、牛、羊肉)每周摄入量不超过 100-125 克,腊肉、香肠等加工肉完全禁止。红肉中的饱和脂肪酸会促使肝脏产生更多 “坏胆固醇”,长期过量摄入易导致血管壁斑块堆积;加工肉中的添加剂和高温烹饪产生的有害物质,还会加剧血管内皮功能紊乱。
取而代之的是水产品和禽类 —— 每周建议吃 3-4 次深海鱼(如三文鱼、鲭鱼),其富含的 Omega-3 脂肪酸能调节脂蛋白代谢,升高 “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鸡蛋虽含胆固醇,但适量食用有益无害,RCMDR 建议每周吃 3-5 个,无需过度规避。
4. 配:用植物油替代动物油,精准调控营养素比例
在油脂选择上,RCMDR 模式彻底摒弃猪油、牛油等动物油(饱和脂肪酸占比达 40%,易沉积血管),改用橄榄油、亚麻籽油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这些植物油中的油酸、α- 亚麻酸等成分,能改善血液脂肪比例,降低甘油三酯和 “坏胆固醇” 浓度,如同血管的 “清道夫”。
同时,该模式对三大营养素的供能比例进行了精准设定:碳水化合物占 56%-58%、蛋白质占 17%-19%、脂肪占 24%-26%。这种配比既保证了碳水化合物的供能主体地位,又通过增加优质蛋白、限制饱和脂肪,实现了 “能量均衡且代谢友好” 的目标。
三、践行小贴士:从 “小改变” 到 “好习惯”
对于习惯了 “重口味”“精米白面” 的普通人来说,不必强行 “一刀切”,可从以下细节逐步过渡到 RCMDR 模式:
主食过渡:先在白米饭中加入 1/3 糙米或藜麦,适应口感后再增加比例;
蔬菜搭配:每餐保证 “一半蔬菜”,其中至少一种是深色蔬菜,如早餐加份焯水西兰花,晚餐炒盘紫甘蓝;
肉类替换:每周设定 2-3 个 “无肉日”,用豆腐、豆干替代肉类,如将红烧肉换成红烧豆腐;
油脂选择:厨房常备橄榄油(凉拌)和亚麻籽油(炒菜),逐步减少动物油使用。
需要提醒的是,RCMDR 膳食模式是 “预防和辅助调节” 的饮食方案,不能替代药物治疗。已确诊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的人群,应在临床营养师指导下调整饮食,并严格遵医嘱服药。
饮食是健康的 “源头工程”,RCMDR 模式用科学数据证明:符合中国人口味的日常饮食,只要搭配得当,就能成为守护心血管的 “第一道防线”。从今天起,不妨试着在餐桌上多添一份全谷物、一盘深色蔬菜,用 “食养” 为健康加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