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聚焦:膳食革命与慢病防控
“人类健康长寿约 75% 归因于膳食营养和个人行为等环境因素。” 在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施小明的开篇论述中,第十七届全国营养科学大会于 2025 年 9 月 21 日至 23 日在北京拉开帷幕。这场汇聚学界、政界与产业界的盛会,以 “营养先行筑健康” 为主题,围绕居民膳食结构优化、营养干预与慢病防控融合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度研讨,为健康中国战略落地提供了精准的营养解决方案。
当前我国居民营养状况正面临 “双重挑战”,成为大会关注的焦点。国家疾控局副局长卢江在主旨发言中指出,一方面,18 岁及以上居民超重及肥胖率已突破 50%,6 至 17 岁儿童青少年肥胖率接近 20%,每增加 5 公斤体重,糖尿病风险即上升 27%;另一方面,优质蛋白质、膳食纤维等关键营养素摄入不足问题依然存在,65 岁以上老年人每日优质蛋白质摄入量未达推荐标准的比例超过 40%。这种 “营养过剩与不足并存” 的现状,正推动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发病率持续攀升,成为影响国民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挑战。
针对这一现状,大会明确了 “以营养干预推动慢病防控” 的核心路径。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竺强调,营养作为健康的基础性、先导性要素,必须与慢病防治深度融合,构建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的全周期营养管理服务体系。会上发布的最新研究数据显示,与每周食用肉、鱼、蛋、豆制品少于 4 次的高龄老人相比,食用超过 5 次的群体死亡风险降低 18%;而每日摄入 25-30 克膳食纤维的人群,糖尿病患病风险较摄入量不足 15 克者下降 32%。这些数据为膳食干预的科学性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具体膳食指导方面,国民营养健康指导委员会办公室现场解读了 “健康饮食核心信息”。针对不同人群需求,指南提出精准建议:成年人应保证每日 300-500 克蔬菜摄入,其中深色蔬菜占比过半,同时每周食用水产品 300-500 克;老年人需将优质蛋白质供能比提升至 20%,可通过增加鱼、虾、低脂奶及豆制品摄入实现;儿童青少年则应强化 DHA、维生素 D 等营养素补充,鼓励每日食用新鲜水果 200-350 克。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杨月欣特别提醒,全谷物是被忽视的 “营养富矿”,成年人每日摄入 50-100 克全谷物,可使肥胖风险降低 16%,但目前我国居民平均摄入量仅为推荐值的三分之一。
科技创新成为推动营养健康升级的关键引擎。大会现场展示的 SAT-3D 膳食诊断系统引发广泛关注,该系统通过食物模型交互与大数据分析,可实时生成包含 23 种营养素的膳食评估报告,为个性化营养指导提供技术支撑。杨月欣表示,近年来我国营养健康产业年投入增长率超 10%,预计 2030 年市场规模将达 16 万亿元,而科技创新的转化应用将成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目前,燕麦、荞麦等杂粮风味改良技术、低升糖主食研发等成果已逐步落地,有效提升了健康食品的消费接受度。
如何将科学膳食理念转化为全民行动?国家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在圆桌讨论中透露,将持续深化 “三减三健” 专项行动,推动食堂、餐厅等餐饮机构增加全谷物、蔬菜水果供应,并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居民营养监测点。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营养科主任医师曾文颖给出实用建议:“普通人可遵循‘餐餐有蔬菜、天天有水果、顿顿有谷物’的基本原则,老年人注意粗细搭配,青少年控制高糖高脂零食,通过简单调整实现膳食平衡。”
此次大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营养健康工作从 “知识普及” 向 “精准干预” 的重要转变。正如卢江在总结发言中所言,合理膳食是成本效益最优的健康策略,当科学膳食成为社会共识与自觉行动,健康中国的根基必将更加坚实。从餐桌到健康,一场以营养为核心的健康革命正在悄然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