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届全国营养科学大会在京召开
“人类健康长寿约75%归因于膳食营养和个人行为等环境因素。” 在9月21日至23日于北京举行的第十七届全国营养科学大会上,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施小明的这句话引发全场共鸣。这场汇聚国内外顶尖营养学家的盛会,不仅披露了多项膳食营养研究新成果,更明确了从科学研究到全民实践的营养健康推进路径,为 “健康中国” 战略夯实营养根基提供了最新指引。
当前我国居民健康正面临营养失衡带来的多重挑战,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发病率居高不下。国家疾控局副局长卢江在大会上强调,深入推进合理膳食行动,强化营养在慢病防控中的基础作用,是实现从 “以治病为中心” 向 “以人民健康为中心” 转变的关键举措,更是成本效益最优的健康策略之一。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竺指出,随着老龄化程度加深,营养干预与慢病防治的深度融合已迫在眉睫。大会发布的一项针对高龄老人的追踪研究显示,与每周食用肉、鱼、蛋、豆制品少于 4 次的群体相比,食用频率超过 5 次的高龄老人死亡风险显著下降,这为老年人膳食指导提供了直接的科学依据。
针对不同人群的营养需求,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营养科主任医师曾文颖给出系统解读:“人体必需营养素无法自身合成或合成不足,必须通过均衡饮食获取。碳水化合物是‘身体燃料’,主要来自谷物薯类;蛋白质是‘修复材料’,多见于蛋奶鱼肉和豆制品,掌握这些‘吃的学问’是健康的基础。”
大会梳理了近年来我国在营养健康领域的系列精准举措,形成了覆盖监测、干预、标准三大维度的工作体系。在监测层面,全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监测网络已实现常态化运行,能动态掌握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人群的营养状况,为政策制定提供数据支撑。
“三减三健” 专项行动的深入推进成为亮点。结合《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25—2030 年)》要求,大会重申关键营养目标:人均每日能量摄入保持男性 2150 千卡、女性 1700 千卡;优质蛋白质占比需超 50%;膳食纤维摄入量提升至 25—30 克,而食用油、食盐、添加糖则分别控制在 25—30 克、5 克、25 克以内。
对比当前国民饮食现状,减盐控油任务尤为紧迫。数据显示,我国居民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约 10 克,北方地区更是高达 12 克,远超推荐标准;食用油摄入量平均每天 40 克,同样存在明显超标。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营养科副主任佟丽从中医视角补充:“营养失衡易致‘气血阴阳’失调,老年人宜食黑豆核桃补肾益精,青少年应均衡‘五味’少食辛辣,上班族需以谷物养胃、果蔬清热。”
随着营养健康产业年投入增长率持续超 10%,预计到 2030 年市场规模将达到 16 万亿元。大会提出,未来需重点构建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全周期营养管理服务体系”,针对婴幼儿、青少年、老年人等不同群体制定精准营养方案。
膳食营养正从专业领域走向全民实践,正如杨月欣理事长所言,营养健康不是抽象概念,而是藏在 “一日三餐” 中的具体行动。随着监测体系不断完善、科技赋能持续深化、科普宣传精准落地,越来越多的人将掌握 “吃的学问”。在政策引导、科研支撑与公众参与的合力下,膳食营养必将成为守护全民健康的坚实根基,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持久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