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与营养发展指南(2025—2030 年)》重磅发布
近日,由农业农村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多部门联合制定的《食物与营养发展指南(2025—2030 年)》重磅发布,为我国居民在未来几年如何吃得营养、吃得健康指明了方向。这一指南的出台,是基于对当前国民健康状况和膳食结构的深入分析,旨在全方位提升全民营养水平,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指南》设定了一系列清晰且具前瞻性的膳食目标。到 2030 年,人均每年豆类摄入量要达到 14 公斤,这将有助于增加优质植物蛋白的供应,改善心血管健康;肉类摄入量稳定在 69 公斤,鼓励选择瘦肉,减少饱和脂肪的摄入;蛋类摄入量提升至 23 公斤,鸡蛋富含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是优质蛋白质的重要来源;奶制品摄入量大幅增长至 47 公斤,为国民补钙、强壮骨骼助力;海鲜摄入量达 29 公斤,其富含的不饱和脂肪酸对大脑和心血管健康益处多多;蔬菜摄入量维持在 270 公斤,保证每日充足的膳食纤维和维生素供给;水果摄入量提高到 130 公斤,助力提升免疫力。
在热量摄入方面,男性每日约为 2150 千卡,女性约 1700 千卡,这一标准综合考虑了不同性别、年龄、身体活动水平的能量需求。同时,优质蛋白摄入量需占每日总蛋白摄入量的 50% 以上,以保障身体各项机能的正常运转。膳食纤维摄入量要提升至每日 25 至 30 克,可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等肠道疾病;食用油摄入量严格控制在 25 至 30 克,减少因油脂摄入过多导致的肥胖、心血管疾病风险;食盐摄入量上限为 5 克,添加糖摄入量控制在 25 克以内,以此降低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发生几率。
国家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指出,当前我国慢性病防控形势严峻,营养不良与营养过剩问题并存。新指南从食品生产源头入手,贯穿整个食品产业链,倡导营养导向型发展战略。在食品供应端,推动产业升级,优化食品结构,增加营养丰富、健康有益食品的供给;在消费端,引导居民改变传统饮食习惯,摒弃高油、高盐、高糖的 “三高” 饮食模式。
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副司长张振华强调,制定这一指南是为了顺应国民对营养食品日益增长的需求,统筹社会经济发展与公众健康。《指南》鼓励发展中央厨房,采用智能存储与烹饪技术,减少家庭食物浪费,同时注重可持续农业发展,传承中华饮食文化精髓,将营养与美味有机结合。
为将《指南》中的膳食建议落到实处,公众需要积极行动起来。在日常生活中,学会阅读食品营养标签,选购低油、低盐、低糖且营养丰富的食品;家庭烹饪时,使用控油壶、限盐勺等工具,精准控制油盐用量;尝试多样化烹饪方式,如蒸、煮、炖、凉拌,减少油炸、油煎等高油烹饪;增加全谷物、豆类、蔬果、奶制品、水产品的摄入,合理搭配一日三餐。外出就餐时,主动要求餐馆少放油盐,拒绝过度加工食品。
《食物与营养发展指南(2025—2030 年)》的发布,为我国居民膳食营养改善绘制了清晰蓝图。只要政府、企业、社会与个人协同发力,严格遵循指南建议,养成科学合理的饮食习惯,定能提升全民营养健康水平,有效防控慢性病,让每个中国人都能拥有健康体魄,享受美好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