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宣传月:聚焦居民膳食与营养,倡导 “三减三健”
在当下,健康成为越来越多人生活中的关键词。为积极响应《健康中国行动 (2019 - 2030 年)》等相关要求,国家卫健委于今年 9 月在全国范围内精心组织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宣传月活动。此次活动以 “三减三健”,即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为核心主题,并将体重管理作为重要突破口,力求全方位传播科学的健康理念,普及实用的营养知识,营造出良好的社会支持性环境,引导广大居民养成健康的膳食与生活习惯。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成年人超重和肥胖率累计超过 50%,这一数据令人咋舌,也凸显出体重管理在当下的紧迫性。当大众在互联网上热烈讨论戒糖、断碳水化合物来减肥时,有一个更为隐蔽却在默默致 “胖” 的热量炸弹 —— 食用油,悄然隐藏在日常饮食之中。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何丽明确指出,“超标摄油” 在我国并非个别现象,在减肥过程中,减少油的摄入甚至比控制糖更为关键。1 克糖含有 4 大卡热量,而 1 克油的热量却高达 9 大卡,是糖的两倍有余。例如,炒一盘青菜时若随手倒入 20 克食用油(约 2 瓷勺),就会带来 180 大卡的热量,这等同于 40 分钟高强度训练所消耗的能量。并且,食用油不像甜食那样会直接刺激味觉,其热量常常被人们忽视,却以隐蔽的方式不断为体重 “加码”。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居民每日烹调油摄入量高达 43.2 克,几乎超出推荐量(每日 25 - 30 克)的 50%。这些多余的脂肪大量堆积在内脏周围,极大地增加了多种慢性病的患病风险。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根据中国营养学会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2022》,我国居民平均每日糖摄入仅为 9.1 克,低于 25 克以内的推荐量。由此可见,在控制体重、保持健康的道路上,控油刻不容缓。
除了控油,减盐也是居民膳食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部分。盐是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但长期高盐饮食危害极大,许多疾病都与食盐摄入量过多密切相关。《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成年人每天摄入食盐不应超过 5 克,大约相当于一个啤酒瓶盖的量。然而现实情况是,目前我国居民食盐摄入量处于较高水平,成年人每天食盐平均摄入量约为 11 克,超过世界卫生组织和《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上限的 2 倍。关于吃盐,网络上存在不少谣言,比如有人认为少吃盐会缺盐从而容易抽筋,实际上日常饮食中的钠早已足够甚至超量,夜间抽筋或运动时痉挛大多是因为疲劳、脱水或钙钾不足,与钠缺乏关系不大;还有人觉得没有高血压就不必刻意减盐,实则高盐饮食的危害是长期且多方面的,会损害血管弹性,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影响肾功能、骨密度,甚至增加胃癌风险;另外,像 “玫瑰盐”“海盐” 等被宣传为更健康,可多吃的说法也是错误的,它们的主要成分仍是氯化钠,所谓的矿物质含量微量,营养价值微乎其微。同时,一些看似与盐无关的食物,如挂面、面包、冰淇淋、爆米花、运动饮料等,其实含盐量也很高,这些 “隐形盐” 也需要居民们在日常饮食中加以警惕。
减糖同样不容忽视。游离糖吃太多对口腔健康和身体健康都有严重威胁。游离糖进入口腔后,会被细菌迅速分解产生大量酸性物质,使口腔 pH 值迅速降至临界值 5.5 以下,导致牙釉质溶解脱矿,进而引发龋齿。而且游离糖能量高且无营养成分,被人体快速吸收后会造成血糖剧烈波动,长期过量摄入会增加肥胖、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的患病概率。《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2022)》建议,成年人和大于 4 岁的儿童每天游离糖的摄入量应当控制在 50 克以下,最好少于 25 克。
在关注 “三减” 的同时,“三健” 也至关重要。健康的口腔离不开合理饮食。钙、磷、氟与维生素 D 如同牙齿的 “钢筋水泥”,奶类、鱼类、茶叶、海鱼等食物分别富含这些营养物质,对牙齿健康大有裨益;膳食纤维是天然的 “口腔清洁工”,全谷类、蔬菜、水果、豆类等高纤维食物,能摩擦牙齿表面,清除食物残渣和菌斑,降低龋病和牙周病的发病风险;维生素 A 等是口腔健康的 “营养卫士”,摄入橙色蔬果、绿叶蔬菜、全谷豆类、新鲜水果、动物肝脏和深海鱼类等,可补充各类维生素,守护口腔黏膜和牙周健康;充足的水分作为口腔环境的 “调节器”,建议每天饮水量达 1500 - 1700 毫升(约 8 杯水),应避免用含糖饮料替代水。对于健康体重,要注重饮食的均衡与合理,今年被称为 “国家体重管理元年”,居民们应学习科学的体重管理知识,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而健康骨骼则与多种营养素的摄入以及适当运动等密切相关。
此次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宣传月活动,通过各地开展的形式多样的活动,如健康义诊、科普讲座、趣味游戏、现场演示低盐低油美食等,将健康知识切实传递给广大居民。未来,希望更多居民能将 “三减三健” 的理念融入日常生活,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共同迈向更健康的生活。

